January 09, 2017

墨尔本城区游记

到达墨尔本的第一天,感觉便是:乡里人终于来到大城市了。这并不是说我一直居住的城市是乡村,不过比起几乎看不到高一点的建筑的阿村,步入墨尔本城市中心区,鳞次栉比的高楼首先带给我视觉上的冲击。我发现这座城市的建筑极其有特色:新老建筑错落有致,交相辉映。这里既保存了大量维多利亚时代的老建筑,同时也有许多不同风格的现代建筑。这也使墨尔本既有历史文化感,又有现代活力元素,古典与现代相得益彰。

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大概可以追溯到 19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的淘金热浪潮,英国殖民者在墨尔本周边发现金矿,无数人为了实现黄金梦涌入维多利亚州。或许那时最为开心的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吧,金矿的开采为她的大英帝国带去了数不尽的财富。1851年,墨尔本正式从当时的菲利普港区 (Port Phillip District) 分离出来,脱离了新南威尔士的统治。刚刚建城的墨尔本又恰好赶上了淘金热的浪潮,于是一方面是人口激增带来的剩余劳动力,另一方面是淘金而迅速得来的巨大财富,野心勃勃的统治者开始在墨尔本规划城市建设。现在很多墨尔本十分精美的公共建筑,比如墨尔本议会大厦 (Parliament House)市政厅 (Town Hall)邮局 (General Post Office, GPO),都在那时建立了起来。或许财富的魅力正在于此,数不尽的黄金将墨尔本摇身变成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之一,它不仅造就了这座城市的时代性建筑,也赋予了这座城市未来无限生机。

我所短居的青年旅社位于墨尔本大学附近,著名的墨大也始建于这个时期。接着沿路向南走十几分钟,便到达了城市的中心区域。比起悉尼缺乏规整的道路,墨尔本的城市的设计者显得审慎地多。1837 年,城市的最初设计者 Robert Hoddle 将城市中心区设计成规则的棋盘状,街道横平竖直,主街道异常地宽阔,或许也是对墨尔本未来的发展有充足的信心吧。这里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像是皇家展览馆 (Royal Exhibition Building)丽爱图塔 (Rialto Towers)墨尔本温莎酒店 (Hotel Windsor),大都是淘金热过后的 19 世纪 80 年代修建起来的。维多利亚式建筑在现代式建筑之中十分容易辨认,虽然似乎找不到众多维多利亚式建筑的共同特点,但在我看来,也大都是房顶高耸,色彩华美,装饰繁琐,有精雕细琢之美。

1837 年 Robert Hoddle 设计的墨尔本规划图。图片来源:http://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Hoddle_Map_1_1837.JPG

而在此之前的木式建筑,就似乎很难看到了,圣詹姆斯旧大教堂 (St James Old Cathedral)圣弗朗西斯教堂 (St Francis Church) 是为数不多维多利亚时代的之前建筑。我想一方面是因为淘金热之前的建筑多由木材建成,似乎不易长久保存;另一方面也源于当地人一夜暴富后的狂妄,他们或许觉得那些已有的建筑远不如维多利亚式建筑精美,无法作为财富的象征。圣詹姆斯大教堂因为被后来修建更加富丽堂皇的圣保罗大教堂 (St Paul’s Cathedral) 所替代,导致被拆迁的命运,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圣詹姆斯大教堂则是在新址上的重建品

沿着墨尔本 CBD 城区行走,北边是著名的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State Library Victoria) ,馆内的桌椅如同建筑本身一样散发着古典之美,阅览室内高高的圆顶似乎望不到头,而图书馆的外围有着宽敞的草坪,人们迎着日光或坐或躺,十分惬意;市中心的南部区域,最著名的大概是弗林德斯街火车站 (Flinders Street Train Station) 了,这是澳大利亚最早的车站,也是这个国家最繁忙的火车站之一。不同于哥特式的尖顶建筑,弗林德斯街火车站有着文艺复兴式的圆形拱屋顶,金黄色的外石墙也为它别增了几分气质。

沿着弗林德斯街火车站和联邦广场再往前走了一些,便登上了古老的王子桥 (Princes Bridge)。这座桥已经是第三次原址重建,至今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桥上雕刻着很多十分精美的装饰,后来我才发现这是墨尔本的官方标志 Coat of arms of Melbourne,创立于 1940 年,后来也出现在 1956 年墨尔本奥运会的纪念物上。图案的四边分别刻有王冠、黑牛,鲸鱼和帆船,它们都是能代表当时墨尔本的物品——王冠象征着当时英国的殖民统治,鲸鱼和黑牛身上的产物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墨尔本的重要出口物,而帆船则代表着那时殖民者的对外扩张;最下方的“Vires Acquirit Eundo”,出自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埃涅阿斯纪》,翻译成英文是“She gathers strength as she goes”,中文译为“随行聚力”,这是墨尔本的城市格言。王子桥上不仅有来往的行人和行驶的电车,竟也有不少观光马车,车夫驾着马载着观光旅客,马车和电车在车道上同行,开始看到或许还会有些惊奇。

王子桥上雕刻的 Coat of arms of Melbourne 图案。图片来源:http://www.panoramio.com/photo/22655905,作者 Yuriy:)Chulkov

从王子桥向下看去,便是著名的雅拉河 (Yarra River)。第一次见到雅拉河,已经是晚上八点,南半球的夏天,天色刚刚开始暗淡下来,夕阳的余晖把整条河映照的熠熠有光。雅拉河并不长,不宽,不深,看上去也并不是那么清澈,然而正是这条河贯穿了整个墨尔本,她孕育着墨尔本,因而被称为墨尔本的“母亲河”。在维多利亚州立图书馆的画作展览中,我看到的许多作品都与雅拉河有关,十九世纪欧洲的画家笔下的雅拉河蜿蜒清澈,它所流经的青青草地景色优美静谧。艺术家喜爱歌颂雅拉河,或许正说明了它对墨尔本的重要价值。

在墨尔本博物馆,我了解到更多关于墨尔本建立的历史。1835 年的 7 月,来自塔斯马尼亚殖民地的农场主 John Batman 从南部的菲利普港 (Port Phillip) 进入,到达雅拉河下游河堤,并和当地的原始部落首领交换了近 600,000 亩的土地,那个时候,三个原始部落已经在这篇区域生活了三四万年。不久后,这个地方被归为澳洲东南部新南威尔士州的一部分。其实在 John Batman 抵达之前,就有不少新南威尔士州的将领和官员在菲利普港附近进行了探索。当时新南威尔士州已经建立了几十年,那里的殖民者积极寻求着扩张土地。

菲利普港地图,墨尔本在菲利普港北部。图片来源:http://www.family-getaways-melbourne.com/images/map-of-port-phillip-bay.jpg

当时的新南威尔士总管 Charles Grimes 首先发现了雅拉河。那时气候异常干旱,然而雅拉河下游沿岸的土地依旧肥沃,这正说明这个地方环境十分优厚,适合殖民和建立城市,然而不知为何,开发雅拉河下游这篇优渥土地的想法却被搁置了下来。直到三十年后John Batman 来到这片土地,看到雅拉河滋润的土地,称 “This will be the place for a village”,这句话也成为墨尔本建立的重要史料被反复提及。雅拉河有一段玄武岩的河床可以过滤掉河水中的盐分,于是下游便能获得源源不断清澈的水源,加上有着被河水滋润肥沃的土壤,这样的地方再适合人们居住不过了。

墨尔本最开始的人口来源于英国移民,接着便是黄金热带来的大量人口涌入。短期内,淘金狂潮为墨尔本带来了大量的财富,改变了城市固有的阶层,然而财富的取得也有其代价。当时的墨尔本根本无法承受短期涌入的巨大的人口,人们最基本的吃住需求得不到保障,卫生状况也十分糟糕,每五个新生儿就一个死去。在淘金的过程中,雅拉河同样受到了污染,变得不再清澈。人们再也无法直接饮用雅拉河浑浊的河水了,或许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总是如此,经济发展不得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在墨尔本市区闲转的时候恰巧经过城市浴场 (City Baths),金黄色的建筑占地颇广,显得十分恢弘大气,这个浴场这同样是淘金热后期的建筑产物,因为墨尔本的水源污染,管理者开放了浴场,希望人们不再直接用被污染的河水洗浴。

淘金热后期,与整个西方社会的历史进程同步,墨尔本赶上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又经历了二战向欧洲源源不断地输送当地士兵;接着是新一轮城市建设,以及经济的复苏与萧条的往复循环。当我开始给朋友讲述我在博物馆里了解到的墨尔本历史的时候,朋友似乎感到一个个由年份堆积的史料有些无聊。或许我没有绘声绘色讲述历史的本领,而曾经的我也对历史厌倦过;不过行走之中,我又觉得历史是一个城市最忠诚的记录者,从这些历史身上,一个重要的方面便是可以更好地理解一个城市的今天。比如在墨尔本,我尝试理解为什么这座城市有这样的布局和建筑,也思考哪些因素培养了它别具一格的风格和特色。

墨尔本城区的街头有很多艺人。当我驻足观看时,总觉得那些歌手和演奏者投入而激情的表演,不仅仅是赚的一份收入,更也是发自内心的热爱。那天我从州立图书馆走出,看到街边艺人投入的吉他演奏曲,心就跟着暖了下来。我找到一片绿地坐了下来,静静地听着悠缓动人曲目,多么希望时间一直这么慢下去,那一刻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看到街边长椅上、草地上,零零散散坐着、晒着日光浴的人们,我不由想,若是一座匆匆忙忙赶路的城市,人们还会愿意如此一般驻足观赏这些民间节目吗?当我尝试接触当地人的生活,和朋友进行讨论,体会到或许是生活上的富足培养了人们生活的闲情逸致。在墨尔本,生活是舒适的,生活也是有活力的。

维多利亚图书馆前的草地,个人拍照

而墨尔本的联邦广场  (Federation Square) 或许是各类街头表演者最喜欢的地方。作为最为的前卫建筑设计,这里是墨尔本最具创造性的空间,也是各类表演艺术家的乐土。在联邦广场,或许总是可以聚集起最多的人们,他们把周围的空地都坐满。第一次在这个地方,我看到了精彩的街头魔术表演,演出结束后人们丝毫不吝啬,纷纷把钱散进魔术师神奇的帽子中,魔术师对表演结束后热情友好的观众不停说着“Thank you”,声音在空中缭绕许久。我在想,这些街头表演或许代表着这座城市对表演艺人的宽容,和对多样性文化的包容。墨尔本给了这些艺人一个展示的舞台,这些表演也必然形成当地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人愿意亲切地称呼着墨尔本“猫本”,也不知道是怎么叫起来的,不过墨尔本的生活节奏或许的确有些猫的特色,活泼中带着闲适,这个昵称也因此显得亲切腻人。比起悉尼的繁华和国际化,墨尔本显得更加有艺术气息和文化底蕴;而除却历史和文化,墨尔本吸引我的还有作为一个国际都市的现代气息。这里不仅仅有教堂和博物馆,也有大型购物中心;街边的小店里,可以尝到各地的美食。或许这也是为什么连续六年,墨尔本都被经济学人评为全球最宜居城市。我想在这样一座既充满现代气息,又带有古典韵味的城市生活一定不会感到无聊,如果今后有机会,真希望能在这座城市多居住生活一阵子。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