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13, 2016

写作的困难(重写稿)

本文是重写稿,原文请见:《写作的困难》


这几天一直在写一篇文章,写的很慢,非常慢,经常卡壳。有灵感的时候,一个下午能写两千多字,删删改改也有一千多字可用;没有灵感的时候,可能连几百字都写不到。写文章两年半了,有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长进,不知道写什么,真正写出来自己也通常不觉合格。作为写作的门外汉,非科班的业余爱好者,有时候我也在暗自琢磨:初学者写作的困难到底在哪里?怎么才能写得更好呢?

---

还记得刚开始写文章的时候,我时常灵感奔涌,经常一个晚上在电脑上敲敲打打,一篇文章就此形成;但渐渐地,当写作的兴奋劲儿过去,我便沮丧地发现不知道要写什么了。这可能源于之前自己的写作题材往往着眼在个人经历,即使文章短时间能写得吸引人,已有素材却不可避免会枯竭地很快,体验新事情、增长阅历又需要非常缓慢的过程,如果继续这么下去,渐渐地内容上便只能“新瓶装旧酒”,煲出的“鸡汤”自己都不愿重读。将个人经历作为素材的另一个缺点,便是会在文中提及太多个人信息,我也并不太喜欢这样。

那么问题就是,应该写什么呢?在我的自己的空间中,写有平凡经历、生活感悟、旅行游记、读书笔记,这些丰富的内容当做记录留念并无不妥,但是我总觉得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似乎不太合适,应该发表一些更有意义有价值的成熟文字,尽管一开始很长时间做不到这一点,也应该照着这个目标展现出自己的努力。我不得不思考琢磨,多阅读,多观察生活,多与朋友交流,探索合适的写作内容。想到这一点,或许我应该感谢微信公众号,感谢持久关注的读者朋友们,如果个人博客让我感受到持续写作的乐趣,那么微信公众号帮助我思考如何能写出面向大众阅读得体的文字。

文章选题不好找,但是仔细想有总能找到。针对一个社会热点发表几句看法,或许是比较容易想到的题材,比如现在的里约奥运会,其中就有种种事件值得书写。然而,写起来却不容易,当一个热门事件写的人或许很多,或许就更应该好好思考:怎样才能找到一个适当的切入点?怎样才能形成文章中相对独到的观点?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选题,是尝试深层次的分析一个事件,提出一个新观点,或者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我写过少有几篇文章属于此类型,尽管现在看来它们的思路都亟需推敲,但传播性仍然比较广,甚至带来的大部分流量。这类文章同样不好写,因为需要收集很多素材,然后一点一点整理、思考、推演、质疑,进而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时候我一直在想,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抵得上写一百篇流水账博文,可惜有价值的文章写一篇也是很难,于是还是止不住地写了一篇篇无比平庸的文章。

---

找到选题只是开始,接着我又往往会不幸地发现,由于素材太少,或是观点陈旧,很多题目尚不足以形成一篇文章,能够沿着原有想法顺利写下去的只是少数。即使终于确定了选题,接下来的写作过程也是困难重重。写文章很久之后,我才终于意识到自己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通常一想到要写什么,就一股脑儿上来打字,接着一边写一边继续想下面写什么好;倘若此时脑中又突然闪现过一个新想法,之前的思路就会被全部打乱。如此“随性”写作的结果就是,整个文章写完之后,逻辑往往会显得混乱不堪。极少的文章拥有整齐的段落,如同本篇文章,一个段落引出一个分论点,水平暂且不论,至少层次显得十分清晰。

可能是由于高中作文教学给我带来的阴影,至今我都不喜欢写有小标题或者具有显而易见分论点的文章。这种布局总让我想起高中语文老师教授的“八股体”,“开头-论点1-论点2-论点3-结尾”,固然不会有错,总能在考试中得到一个中规中矩的分数,我内心却一直对此深恶痛绝。因此,当我结束高考,意识到自己可以不必顾及分数,能够尽情创作之后,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将文章写得看似“散漫”一点,摒弃那些严谨而无趣的结构。然而事情并不那么顺利。自由写作让我渐渐意识到自己愈发低劣的写作技巧,没有了文章框架,对着电脑乱打一通后,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写了什么。这是一个教训,我发现即使采用所谓“八股”的结构,把文章写好也很难——凡事都需循序渐进,规整的段落更有助于初学者写作深入,如果仍然想尽力摒弃它,也不能忘记文章的主旨和主线,于是往后,每次写文章之前我都会试着列一个提纲。

文章中适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也并不容易。生活中,我似乎能够对一件事情拥有清晰想法的人,然而在写作中,我却发现自己变得十分“中庸”。经常因为太顾及读者,便害怕将观点写的太分明,甚至不敢表达自己尖锐的观点;而倘若真的偶尔壮起胆来,表达一些别样的看法,也并不敢将文章公然发布于众。我早就意识到了这是一个问题,也可能正因为此,我有时很是敬佩那些敢于表达自己少数派观点的人。另外有一种情况也并不好下笔:如果我对一件事情的情感本来就非常复杂,那么就更容易写的虚无缥缈。比如,当我对这件事的了解很多,情感中既有失落、理智、冷静,也有祝福、怀念、感动的时候,就会停笔下来重新去思考:如此交错的内容、交织的情感,到底应该如何安排文章段落,又站在怎样一个角度表达?

---

语言描写也尤为不易。几乎每篇文章,我都感到自己的语言太过质朴,或许这本没有什么错,但是叙述太干瘪就不好了,况且我更喜欢华丽的语言。当我发现自己写文章描写很差的时候,有时就去读我喜欢博主的文章,还有我所欣赏外国作家的小说,看他们怎么开头,如何结尾;看他们怎么描写环境,怎么介绍人物,怎么制造矛盾、突出冲突;看他们怎么用语,怎么抒情,怎么适当的表达。可能是我看的作品太少了,活学活用很难,从他们的作品中,尽管有一些启发,在文章中借鉴到还是很少。

给我更多启迪的,其实是朋友们宝贵的建议。每每写完文章,我就会让几个好朋友给我提意见,而她们给我最多的建议就是要注重细节描写。“多写写小故事,并仔细地描述”,朋友这样对我说。于是修改或者下次写作的时候,我就会特别注重细节的刻画,这么一来,文章似乎的确生动了许多。细节描写特别考验用语,我便发现自己中文用语的极度匮乏,不用说成语,连词语搭配有时都很难理顺。除了选取合适的语言,还有很多文法值得琢磨:如何断句?如何避免词语和句子重复?如何让文字读起来更舒服,更有节奏感?这么看来,即使想写好一句、一个段落,都深觉不容易。

在过去,我写作完成之后还有一个坏习惯,就是从来都不修改,仅看上一眼便迫不及待地发表出去,现在的我就稳健的多了。写过的文章,会反复看很多遍,如果仅有小问题,比如在用语断句、描写细节、个别重复上,就会一边看一边修改,直到认为合格。如果有大一些问题,比如文章逻辑混乱,或者整体描写干瘪,就要么闲置着等今后有机会再重写,要么干脆沦为废稿。不过,往往重新写的少,扔到一边不管的比较多。这篇文章恰巧是属于少数的情况,因为它就是一篇重写稿,重新组织了一下表达,便觉得语言舒缓了一些。

---

有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写作有很多奇妙的地方:比如在咖啡馆写作的产量永远高于在家中;在凌晨写作的质量永远高于在下午。然而这也总是相抵触的:熬夜对身体伤害实在太大,每次写作的时候都去咖啡馆也并不太现实。又或许,写作本身对我就是矛盾的——我在写,虽然写的不多,但也丝毫没有写的更好的感受。我也认识这样的朋友,不费太大力气,文章便能写得引经据典,文采斐然,因而有时我也会感到困惑,写作更需要天赋,还是更需要后天努力?而是否未来努力写的再多一点,就会写的稍微好一点?我没有答案。不过,所幸至今为止我还在写着,不是因为我写的多好,或者渴望今后写的好一点,仅仅因为写作本身带给我快乐,因为生活中的思考值得用心记录下来。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写文章这件事对于我就是需要大量的时间,作为一个新手,用心写文章的速度总会非常慢,需要一句一句、甚至一个字一个字的斟酌,接着还需一字一句地修改。是否值得花费一些甚至更多的时间做这件事,我不知道,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便不想思索这么多,也愿意将闲余时间尽情挥霍。只不过,一旦时间紧张起来,往往会无所适从:挤时间,对于懒散的我不太现实,更重要的是一旦时间紧张,着急写出的文章便往往会丧失章法,显得局促不堪;然而一旦停笔断了写作,重新提笔就会愈发困难……对未来,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现在用心去写就足以,今后写多写少也就顺其自然了吧。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