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30, 2016

申请结束了

随着三月的结束,申请这项耗时巨大的工程也几乎就此完结了。在申请的时候,我到网上搜寻过很多篇总结帖,有的总结帖甚至看过几十遍,而那些文章也帮助了我完成了整个DIY申请的历程。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南大的学姐写的申请HCI的总结帖 ,这个学姐后来去了Umich,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我最初特别喜欢Umich的原因。总之,申请的时候获得到了很多帮助,因此在申请结束之季我也试着写一篇总结文章吧~~

为什么要出国

和很多同学从大一大二就打算申请出国并精心做准备,我的心路历程不知会不会算是非常非主流。大一刚入学的时候,没有什么规划,觉得高中好多同学都出国了,自己或许也可以研究生申请出国,于是大一考出了四六级,整个一年也在好好学习中平淡地度过了。

大二的时候,按照网上的攻略,应该开始准备考GRE或者GMAT了,这也迎来了我自我质疑的起始点和高峰。——我应该考GRE还是GMAT?因为我的本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按我的专业来说,既可以申请商科,又可以申请经济学,前者要考GMAT,后者要考GRE。可能我是一个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很难有动力做一件事情的人,因此,我不但搁置了备考G的进程,而且陷入了无穷的质疑中,质疑的根源来源于——我觉得自己完全不喜欢商科或者金融的任何一个。另外一方面,在网上看了一些资料,发现读MSF(金融硕士)不但花销很高,而且读完就要回国,即然这样又为什么要读呢?还不如直接工作呢。

接着就是很多个转折点:大二结束去美国的暑期学校是一个转折点,那是我第一次去美国,一切都那么好啊,我也第一次如此强烈地萌生去美国读研究生的想法。大三上学期去台湾交换又是另外一个转折点,在台湾安逸舒服的环境下,我彻底消退了继续读书的想法,一心想毕业直接找工作。大三下学期翘课出去实习又是另外一个转折点,出去实习后发现世界并不像知乎所说那么不重视文凭,至少当时我们的老板都是文凭闪光的,而实习的状态也和我想象中不一样,觉得还是应该多读一点书。大概那就是五月了,我终于差不多定下来自己希望申请MIS/Information Science之类的专业,找了个学姐咨询一下,得到的结果是虽然时间紧但是赶上申请还来得及。最后一个转折点就是自己那时虽然学习状态非常不佳,但是还是比较给力地四个月考出了GT,虽然分数不高,但是赶上了申请。

有的时候我也在质疑我自己,为什么我的经历那么坎坷和折腾。周围的很多同学都是从大二开始很循规蹈矩的准备,刷绩点搞重修,考很多次的GT,毫无疑问硬件的标准相对于最后匆忙决定和准备的我要出彩很多。可是为什么我要那么坎坷和折腾?为什么无法提前好好准备呢?至少在我现在看来,这真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但总之,出国的意义找到了,想清楚自己未来的方向,也如愿以偿准备申请了自己想要继续就读的专业,比起那些一味追逐读名校的同学,自己的动机还算理性,也还是一个还算不错的探索。

申请准备

  • GPA

GPA其实应该是申请者最为看重的因素,但是申请结束后再去看,发现它或许同样很重要,但或许又不如想象中重要。美国研究生录取和英国很不一样的一点在于,它更会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审视申请者,而不是简单地看硬件条件和考试分数。认识有同学GPA可能只有3分出头,仍然可以被很好的学校录取,这可能更能体现美国学校的多元性吧。对于GPA我感到很无奈,正如上文所述,很多同学都是从大一或者大二开始狠抓GPA,有的学校能重修就把所有考低的科目都重修一遍,最后的结果是大家最后的GPA都很高,而且属于逐年增高的趋势。而我,GPA竟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最后的GPA毫不出彩,不过还好有大一大二的成绩做撑腰,也不至于太低,最后我WES认证出来的GPA是3.63。

  • 修课

对于修课来说,我想用“connect the dots”来形容无比合适。大一的第二个学期,我选修过一门C++,这门课几乎占用了我一大半的时间,当时看来没有任何作用,甚至有些耽误本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在申请的时候,这门成绩单上的面向对象设计(OO)语言的课程也算帮了一点小忙。当然我还修了很多课,比如算法数据结构这些,都是属于当时来看并没有太大用处而且无比占用时间的,在申请的时候这些课程却很好地帮助我弥补了转专业课程的空白。

  • GRE

考GRE,毋庸置疑,是准备申请最艰难的时刻,没有之一。从六月正式开始备考,七月初一战,当时几乎就要绝望了,真的不知道如果考不出来该怎么办。后来七月八月在学校复习,八月底又去考了一次G,153+170+3.5,这个成绩对我来说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备考时间很短,还能刷过线。所以我想说备考语言的时间虽然短,也是要有信心能考出来的。GRE我觉得考到这个分数线足够,申请理工科专业没有再刷的必要了。

  • TOEFL

TOFEL可能就是我申请中永远的痛,因为我的托福只有101,而只有101并不是因为自己考不到更高的分数,纯粹是属于自己不想考了。考完G不用心地准备了不到10天就去考了一次TOEFL,本想第一次考试只是去试试运气,没想到出分的时候刷出了一个101(22),觉得到线了,可能是考G真的考累了,瞬间没有再刷下去的动力,就去找实习去了。后来等待申请结果的时候,一直很焦虑,毕竟中国学生都会把托福刷得很高很高很高,也害怕自己因为托福分数太低被拒,还好最后的结果没有那么糟糕。教训:托福还是刷高一点比较好,毕竟大家分数都很高。

  • 实习

最后我在申请的时候有两段短期实习。第一份实习很大程度上帮我确定了申请方向,同时这里也特别感谢第一份实习的老板,给我写了十分感人的推荐信,让我当时焦虑的心情又很大程度的缓解。致谢部分后面还会提到,这里先第一次表示谢意吧。而第二份实习更多的是接触工业界的工程项目,于我来说收获也很大,但是对于申请来说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帮助。接触了很多同学,尤其是找过中介的,其实觉得实习部分有水分的程度挺大的。

  • 交换

交换的人越来越多,不过在台湾交换的经历对于我来说却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一方面,那段时间让我即使到现在都无比难忘;而另一方面,这个有点突然决定的交换经历却让我差点丧失了原本的计划,让人生走向最糟糕的轨迹,而且我在台湾的成绩真的比较低,严重地影响了绩点。虽然后来及时扭转过来了,但是当时那段时间真的觉得人生要毁过去了,现在也说不上来这段交换经历到底对我有什么样的影响。所以总之,或许多多体验一些总是好的吧。

  • 推荐信

和很多同学都是自己写好推荐信找老师签名提交不同,我的三封推荐信都是推荐人亲自写好提交的。谢谢我实习的老板帮我写了第一封推荐信。另外谢谢台湾的老师也能好心帮我写了推荐信,虽然我在他的课上要么睡过去了要么就把课敲掉了;谢谢美国的老师给我写了推荐信,虽然只有短短六周的课程不知他还能不能记得我。虽然后两封都不是强推,我甚至不知道他们到底在信里写了什么,但是有老师愿意帮我亲自写推荐信、提交材料,就已经很感动了。

  • 其他

应该没有其他了。如果是偏科研的硕士项目或者博士申请显然科研会更重要一些,但是我并没有任何科研经历,就不在这里多说了。

开始申请

最一开始决定申请的时候,我几乎心里什么也没有数,都靠一点一点摸索。也因此走了一点弯路,比如前期选校、到找哪个老师写推荐信、到后期邮寄材料,看起来都不复杂,但是实际上都是需要或多或少的方法。当时也去咨询了几家中介,不过最后还是没有找他们,决定自己申请。周围很多同学都找了中介,看她们的结果有许多中介没有网上说的那么坑,所以我现在的观点是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找个不错的中介(前提是不错),毕竟这些中介会更有经验,在选校、文书、材料准备方面都可以给予一些靠谱的建议。

- 确定申请方向

我申请的专业大类应该算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但是其实也不能说完全算是MIS。MIS项目其实很杂,每个项目的名称几乎都不一样,培养方向也不是很一样,有的比较偏向编程,有的比较偏管理或者信息学。我在开始选校的时候几乎只考虑了侧重于coding的项目,所以像有些学校比如Maryland或者Syracuse U, 其实项目都不错,但我就从开始就没有考虑。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我很想申HCI的,后来一方面是觉得自己对设计实在不感兴趣;另一方面也是觉得HCI比较小众,这几年申请那么热门,会不会太过饱和,而且现在看来发展比较好的HCI学长学姐比较普遍有CS或者相关背景,就放弃了。

- 选校

我一共申了11个项目,或许在外国人眼里算很多,但是我觉得也不算很多吧,身边有一些同学MIS/BA/IEOR混申或者MFE/IEOR混申可以申请二十甚至三十多个。不过说实话,我觉得这么申本身说明自己没有一个就读的目标,为了上名校就什么都申申试试么?在选校的过程中,除了找了一个保底校(Upitts),剩下的我都是选的自己很感兴趣的项目,而没有过于考虑排名之类的因素。换言之,或许剩下的项目都属于主申或者摸高,也是因为DIY申请又同时在实习,觉得11个对我已经很多了。

按申请提交的时间的顺序稍微介绍一下吧:

  • Upenn MCIT: 第一封收到拒信的学校,Upenn这个项目录人标准还是很高的,美本,高GPA,GRE V160+ 似乎更好被录取。
  • CMU ebiz: 大年三十收到了拒信,带着拒信过年,还真是有点慌。看了一下录取结果汇报,觉得最有可能就是自己托福太低了,当然也可能是自己转专业基础太差,总之这个项目时间太短,应该被录了也不会去。
  • UCI ICS: 万年pending for review,可能就是默拒的方式吧,对这个项目感情一般,只是觉得加州好地方所以申了一下。
  • RPI MSIT: 收到的第一封录取,还是很高兴的,几乎就要从了。虽然学校在国内不知名,但是在美国也属于小而美的理工科强校,项目课程很技术导向,小班教学,以及官网上宣传的100%就业率,一切都挺不错的。
  • UCB MIMS: UCB…拒信妥妥的,纯属摸大彩票,这个项目录的人一般有工作经验,还倾向美本,不应该去送申请费的><
  • CMU MISM: 几乎是MIS类最有名的项目了,我申请的16month track,被调到了21month,先去土澳放一年羊再回匹兹堡,缺点是不能在美国实习。但是已经很满意了,看到录取信上说今年1400+申请者只录了200+人,而自己托福很低,绩点也不高,还属于转专业,也能被录。项目时间长点正好可以多学学编程。
  • Umich MSI: 申请的时候几乎是我最想去的项目之一了,虽然整个信息学院偏HCI,但正如上文所诉,我对HCI没有太大兴趣,选的是IAR track。然而直到写本文的现在,Umich都没有任何结果,也可能不会去了。文书很复杂,需要一篇很长的sop以及一篇ps,比较担心我的ps写的不太好。
  • UW MSIM: 本来申请的时候就有点想放弃了,所以针对这个项目需要单独写的ps也没好好写,最后被wl了。UW位置很好,但是自己感觉课程还是太偏文了,可能更适合那些本科CS功底扎实转MIS的同学,不过很多同学很心水这个学校的,毕竟大西雅图啊。
  • Upitts MSIS: 保底校,几乎人手一申人手一AD吧,我也喜获一录取。课程设置还是很技术很好的。
  • Cornell MPS: 对这个项目耿耿于怀,别人至少还有面试而我连面试都没有,是申请提交的太晚么?于是两个月后直接迎来了拒信。今年应该是扩招了,之前国内招不了几个人,今年报录取看来是招了好多。
  • NYU MSIS: 有一半cs学院的课一半stern的课,3.1才截止。其实申请前就已经收到RPI的ad了,还是浪费了100刀申请费把申请递了上去,无论如何应该不会去了。

- 文书

我大概从8月份开始写文书,一开始毫无思路就是乱写,改了几遍终于有了一些框架,然后开始一句句小修小改语言,但是说实话一直不是很满意,心里就像是一直塞着什么,也一直在想这件事。后来11月的时候的某一天,突然有了灵感,推翻重写了一遍,几乎一气呵成,觉得满意了不少。

写完文书之后,我想谈谈在我眼中申请文书有什么作用。我觉得最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可以通过文书更全面的了解你,看你和这个项目是否match。由于我只申请了一个专业,所以就先写好了一个学校,其余学校对着做一点修改即可。但是对申请多个专业的同学来说,可能文书的内容、组织、结构会完全不同,因为这样才能做到匹配。首先再次申明我的观点,我自己比较排斥文书一味向与学校匹配的方向靠拢,哪怕自己完全没有兴趣。所以我上文提出并不赞同一味混申,就是觉得不同专业课程设置差别很大,还是应该先明确自己希望求学的方向再有针对性地申请。

同时,当确定十分想去某个学校的时候,就一定要好好做研究,调查清楚这个项目的历史、课程设置是什么样的,以及欢迎什么样的申请者。比如说我申CMU MISM的时候,指导我的一个学姐就一直提醒我,这是个商科和编程同样注重的项目,所以你不能在文书中一味写自己对编程的热爱,而是应该也多多提及自己的商科背景,把business和tech两者有效地在文书中结合起来。我觉得这个建议对我来说十分有帮助,如果不是学姐的建议,我的文书很有可能会跑偏,这样被拒的可能性会大得多。

在申请的后期,或者说申请结束回顾的时候,我越发觉得申请也是一个双方相互匹配的过程。有点像我找实习的经历,每次找实习的时候都是投出大半简历石沉大海,但是我愈发从来不觉得灰心,因为我觉得找实习就是一个双方match的事情,对方觉得你合适,你也觉得对方合适,而不是单方面觉得合适。所以虽然每次我找实习都没有很顺利,但是一旦找到了总会让自己觉得特别满意,这就是双向匹配的原因吧。生活中很多事情难道不都是一样么?谈男女朋友,也是双方都觉得满意才能谈得来。这样想来,心态其实就比较平和。当然这些都是事后,当我大年三十收到拒信还没有录取的时候,心情也是万分焦虑的,包括当我写文章的现在,仍然有朋友没有收到录取还在苦苦等待,我能想象他们此时的心情,也只能默默祝他们好运。

在写文书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感谢几个人:谢谢淳子姐毫无保留的把她的文书给我看,这真的很难得,因为很多学长学姐并不会把文书给你,况且和淳子姐并不熟。谢谢Guangming不但愿意帮我看ps,还帮我从头到尾重新写了一遍,不知这需要多少精力和时间。

因为不喜欢麻烦别人,改文书的时候我没有找很多人帮我看,找了一两个学姐帮我看过一些内容,然后就是找了两家文书机构给我修改。一家在前期的内容构思上给我不少的指点,另一家在后期语言上做了较多专业性的润色,总体来说各有各的特点,也有帮助,不过我对这些文书修改服务都没有很满意。或许是我要求太高?也许是的。总之中介代写的文书我不知道质量,如果要自己写,最重要的还是个人,找机构改改也是不错的选择。当然看到这里的同学,如果自己在申请的时候有文书上的相关问题,可以邮件发给我,不过我可能不是很有经验,尤其是专业差的比较大的时候,可能仅能帮上一点点小忙。

针对文书的结构,我觉得还是写的规矩一点比较好,不需要多么出彩。框架上可以套一个模板,比如开头-学业-科研-实习-结尾(why school/career goal),针对段落每一段开头概括,结尾总结。毕竟文书重的是内容、逻辑,而不是形式、语言。不是说后者不重要,而是说内容和逻辑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弃本逐末。我在申请的时候还针对文书简历的书写各写过一篇文章,欢迎参考。

下面说一下我的文书大体结构:

  • 第一部分写的是在Uber的实习经历,用一个最难忘的片段作为开头。
  • 第二部分写自己两年多写博客的经历,讲自己为什么逐渐对IT感兴趣。
  • 第三部分讲学业,这其中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己本专业的学习,并介绍了计量经济学课堂上的一个课程项目;另一部分是IT方面的学习,重点介绍了一下自己暑期学校学Python做项目的经历。这样也是即兼顾到了Business,又兼顾到了Coding,也算是符合MIS专业的特征。
  • 第四部分讲实习经历,先介绍了一个中途弃疗的创业项目;再写自己在Uber的实习,坚定了自己在IT发展的决心;最后写自己在App Annie的实习,而BI是一个Business和technical相结合比较好的领域。
  • 第五部分就是career goal+why school部分了。最后我用Peter Thiel的Zero to One做结尾,引申希望学习MIS也是对于我个人从0到1的一个转折,希望不会太显俗套。

翻看我电脑里的记录,文书自始至终改了100多个版本(也是因为针对不同的项目会有不同的版本),简历改了30多个版本,但是其实我到最后对自己的文书还是不是很满意。最后,文书和简历都是用的LaTeX排版,比pages/word排版显得漂亮美观了很多。

致谢

致谢名单不长,但都是最真挚的:感谢父母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尤其是考GRE那段时间十分艰难,是他们的鼓励和宽容让我能坚持下去;谢谢白总帮我写了那么感人的推荐信,还在申请的过程中一直默默支持着我;谢谢朋友们的支持,谢谢学长学姐提供的信息和帮助,谢谢香妞妞,小楠,谢谢坤哥,祝z,Ray同学,还有很多人,在申请时给我的鼓励,以及选校时给予我的建议。

彩蛋时间

在申请CMU MISM的时候需要提交一个一分钟的视频(Video Essay)介绍自己,是在实习公司录的,录了好几遍一直不是很满意,后来快要截止的某一天突然想到再试着录一下,就麻烦同事再帮我录了一遍。虽然那天完全没有打扮过,衣服随便穿,连头发都是没洗油油的,但是效果比之前那几遍都好多了。比较巧的是,当我说道最后几个字的时候,走廊另一遍打xbox的同事们突然赢了球,发出一阵欢呼,那几声高昂的欢呼就这样神奇而毫无违和感地融入了我这段视频的结尾。

收到录取后去Youtube上看了一下浏览数据,这个小视频在3月22日被宾州的一个访客看了三遍,过了几天就收到了录取。视频地址:https://youtu.be/voqjBpvHE7Y,设置的是加密视频,看过不妨留个言哦^^


2018.4

申请结束两年了,这两年中也帮助不少学弟学妹义务改过文书,很多都拿到了很好的录取。想试着搞个无偿申请闲聊/文书修改服务,美国 Master CS/MIS/BA 相关,可以通过这里的联系方式找到我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