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来源于贝索斯的一篇非常有名的演讲,张小龙曾经推荐过,他从产品设计的角度解释说:
虽然我们在产品中,会有意无意地利用人性的弱点,去击中用户需求的要害,但是,不能把这种聪明过度化,而是需要站在一种坦诚的角度和用户对话,而不是给用户下套。就像选择朋友,大家可能都会认为善良更重要。同样地,用户选择我们的产品,也会如此。
的确,这是产品上的哲学,腾讯CDC团队曾经写过一篇叫做《商业价值与用户价值的平衡》的文章,具体的阐释了这种哲学的具体内涵。
单纯以商业价值去考虑产品设计的人,最终会发现,用户根本不接受这种方式。……对于商业价值,其实就像太极,商业价值和用户价值其实是相生相长的一种东西,独阴不生,独阳不长。
以此做引。最近经历了也旁听了一些事情让我思考,所以本文想谈谈在个人成长发展中,为什么要保持“善良”等良好的品格,或者说,为何要行善。
曾经有位同学说自己从来不相信“人要行善”,然后开始举例子论证:她高中的一名同学,很善良,非常喜欢帮助别人,但是最后学习变得很差,最后只考上了三本。 听到这个例子我觉得非常荒诞,不明白这其中有任何因果逻辑关系。但是转念一想,这恐怕代表了部分人的观念。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在某些程度上畸形了。正义不被宣传,诚实善良不被推崇,秉承那些好的价值观会被看做是不聪明的行为,而推崇的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以自我为中心”等成功学厚黑学理论。 我想起几天前和一位网友谈到“价值观”,他提到一个关于价值观的知乎回答,回答这样说: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你能为别人提供多少价值。
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让我差点认可了“零和竞争”,直到看到《黑客与画家》中说“大饼理论是错的”的时候,所谓零和的观点第一次遭到质疑。我试着去领悟那个回答。想了两三天,想了很多,觉得的确如此。由此觉得那个小小的心结打开了。 我想起知乎上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好人没好报,我们为什么还要做好人?排名第一的vson的答案只有一句话,却获得了三千多票赞同:
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哈维尔
这个回答我一直记得,让我很感动。由此我也想起了周保松的《走进生命的学问》。最喜欢的文章恰与书名同题。有个段落这样写道:
不少同学听到这里,或会马上说,你说的都有道理,但一离开课室,这些全是乌托邦。第一,真实世界充斥尔虞我诈,现实政治尽是争权夺利。在一个不公正的世界追求公正,犹如螳臂挡车,毫无作用。第二,当你身边所有人都蔑视道德,并善于利用既有游戏规则为自己谋得巨大好处时,你不仅不参与还要提出挑战,这是傻瓜所为。我们为什么不做旁观者,为什么不坐顺风车,为什么不融入体制,却要选择另一条艰难得多的路?!
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觉得被深深困惑住了,心中纠结而疑惑。重读了好几遍后,我却越来越喜欢上作者在文中提到的观点。一方面,他尊重每个人作为独立个体选择的自由;但另一方面,他又说道:
……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改变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因为我们在世界中,只要我们做对的事,过好的生活,世界就会不同。
我最喜欢的,还是他随后说的这句:
退一万步,即使这一切都没发生,我们自己还是改变了——我们活出了自己想过同时值得过的人生。
这个社会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幸运地还拥有选择的自由。正如维克多·弗兰克,虽囚禁于纳粹,却用自我意识的独立换取了精神上的自由,我们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都能够选择过既快乐又有意义的生活,都可以过上自己想过并且值得过的人生。 我也有自己的信念,渴望帮助别人,希望促成双赢,愿意给予我爱的人无条件的爱。 这样很难,但是或许也不难。前提是,这种动作是一个人自内向外发出的。首先,是人作为一个个体的独立,秉承内在的价值标准,愿意承担责任,这才是行动的根源。 有了这样的独立的意识,一个人的行为就并非是去为了讨好别人,自立、自信、内心平和,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耐心坚持,并希望通过扩大自己的影响圈(circle of influence,而非关注圈,circle of concern),在自己所能到达的范围内帮助、影响他人。这和不敢于说“不”一味压抑自身迎合别人的“老好人”当然有本质的区别,这也代表着,如果不能促成双赢,倒不如勇敢的放弃。 在这个需要圆滑变通的社会我们似乎都学会了如何“聪明”,早早地抛弃了善良。我却愿意相信,善良比聪明更重要。坚持行善,终会在前方长长的道路上找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让一个人不再孤单,发现善良在身边从未走远。
–